原本冷门的小众赛道,也因它的出现而被市场重新审视。该公司曾于2024年11月15日首次递交招股书,彼时招股文件已于2025年5月15日自动失效。本次二次递表,公司补充披露了截至2025年4月30日的最新财务数据,显示其净利润约6200万元,与前期数据相比保持稳定,同时披露曾于2024年进行一次性
这些数字,不仅显露出其家族控股下的资金操作,也表明它对资本注入的迫切需求,已迫在眉睫。此次再次申报,意味着其上市计划仍在推进,亦是其IPO路径中的重要一环。
钓具行业为什么突然变得值钱?这背后既是户外消费文化在全球蔓延的映射,也是制造业从幕后走向品牌台九游娱乐前的必然结果。从小众兴趣,发展为千万级用户规模的国民户外运动,钓鱼这一赛道,不仅没有老去,反而正在经历一次结构性的新生。正所谓”中年男人有三宝,茅台、钓鱼、始祖鸟。”随着中产生活方式的转型,钓鱼逐渐从“中老年人社交工具”转向年轻群体释放压力的低门槛户外运动。根据中国钓鱼协会的统计,全国钓鱼用户规模已超1.6亿人,其中25至44岁的群体,成为钓鱼的主力军,占比达到了46%。这恰恰意味着消费升级潜力巨大。
另外,在直播、短视频等平台的助推下,钓鱼被重新包装成一种“慢生活”“孤独经济”的象征,成为脱离城市焦虑的出口。这种文化意象,正在迅速具象化为市场热度,而市场热度,最终都会传导进资本价格。
尤其是在消费赛道大背景下,那些看似小众,但具备稳定刚需、天然带有社群黏性的品类,反而更容易吸引资本瞄准,钓具就是典型代表,它不像服饰依赖流量变现,也不像美妆拼命烧钱换用户,而是高度垂直、高度专业的“小圈层刚需”。
另一个被资本敏锐捕捉的变量,是钓具行业的品牌化、集中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成熟消费品。大量中小制造商仍处于“无品牌、拼代工”的阶段,这种分散的市场格局,为头部玩家留出了充分的整合空间。
也正因如此,像乐欣户外这样的公司,具备稳定的生产能力、成熟的海外渠道网络,以及向品牌转型的决心与资源,一旦上市完成融资、拉开直面消费者的体系建设,便极有可能率先完成从“幕后工厂”到“前台品牌”的跃迁,在这个过程中,IPO成为其关键跳板。
更重要的是,钓具行业还具备一种独特的抗周期特征。相比高频消费的日用品,钓具的属性更接近“耐用性兴趣资产”,用户一旦形成购买行为,往往具有重复消费与高忠诚度。
乐欣的出现,只是这股风口的开始。一旦它上市成功并在品牌端打出影响力,将可能带动整个行业的价值重估,吸引更多上游制造商、垂钓品牌甚至内容公司、平台型渠道参与其中。
钓鱼,或许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万亿级的超级赛道,但它正在成为一条增长稳定、消费偏好清晰、且利润率可控的“新蓝海”,特别是在资本寻找确定性的当下,反而格外具有吸引力。
如果不是这次二次递表,很多人或许根本没听过乐欣这家公司,更不会知道全球每五把高端钓鱼椅里,就有一把产自这家位于浙江的小厂。乐欣的崛起,不靠热搜、也不靠品牌,而是靠一条看似冷门、却牢牢卡住全球钓鱼消费的产业链。
如今在户外钓具这个看似小众却市场庞大的细分领域,乐欣户外正以“代工之王”的身份,悄然主导着全球供应链的节奏。从一开始,乐欣就没有走品牌优先的路,它诞生在OEM逻辑最为盛行的年代,彼时中国制造刚刚摆脱粗放模式,欧美市场正在大量寻找更低成本、更高品质的合作商。如果能在品控、交付与设计支持上做到头部,即便是不起眼的钓鱼椅,也能做出护城河。
上世纪90年代,创始人杨宝庆以2万元借款和缝纫机起家,从村办皮革小作坊起步,期间通过承接外商的餐包订单,敏锐捕捉到欧美户外运动风潮,逐步将业务延伸至渔具代工领域。浙江德清的三座工厂里,乐欣搭建起覆盖钓椅、钓床、帐篷、渔包等9000余个SKU的庞大生产线年产能巅峰时期年产量高达793.3万件,在钓鱼装备制造领域积累起不可替代的“沉没成本”。
凭借规模化生产和全品类覆盖,乐欣成功绑定迪卡侬、Pure Fishing、Rapala VMC等国际户外品牌巨头,形成代工业务的“全明星阵容”。这种深度合作,构建了乐欣的核心护城河:84家核心客户合作超5年,其中有的合作跨度达30年。
欧美钓鱼消费,讲究实用性与舒适性,客户不在乎工厂是谁,只在乎产品是否稳定、交付是否及时、更新是否持续,而这恰恰是乐欣更擅长的节奏。
乐欣户外急于IPO,并不是外界以为的“顺势而上”,而更像是一次被倒逼的选择。
过去几年,这家来自杭州的钓鱼装备制造商,一度坐上了全球垂钓消费热潮的红利快车。尤其是2022年,在欧美疫情封锁、户外低接触活动爆发性增长的背景下,公司营收飙升至9.08亿元,净利润也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刷新历史新高。
然而,热潮褪去比想象中更快。进入2023年后,公司营收下滑至6.22亿元,到了2024年更是进一步降至5.73亿元,两年时间蒸发近四成。而与此同时,净利润也从峰值跌至5940万元,不仅规模缩水,利润质量也在恶化。这个数据背后隐藏的,并非公司能力下滑,而是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曾经的“被动繁荣”无法持续。
乐欣80%以上的营收依赖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国家,随着消费者恢复正常生活方式,钓鱼类可选消费品迅速被边缘化,市场整体回归常态化甚至出现收缩。在这种趋势下,依靠单一市场、单一模式的乐欣,陷入了增长瓶颈。如果说宏观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关键因素之一,那自身运营结构上的风险,才是真正让它坐立不安的根源。
根据招股书披露,乐欣当前仍有约91.3%的收入来自OEM/ODM代工业务,自有品牌收入占比偏低。这种业务结构决定了它缺乏议价权,容易被客户牵着鼻子走。更现实的问题是,乐欣的客户集中度也高,2024年前五大客户合计贡献超58%的收入,而最大单一客户的收入占比也在15%以上,一旦某家客户需求变动或者转单,全年利润就可能迎来崩塌。
而且,这种高度依赖的客户模式还带来另一个副作用,应收账款偏高。2024年账面应收账款为1.04亿元,占总营收的30%以上,这不仅压缩了现金流,也在财务上拉高了坏账风险。在代工产业链中,这是一种“被动稳定”。
另一方面,资本层面的压力也开始浮出水面。乐欣是一家家族企业,女儿LEI YANG海外留学归国后,在自家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截至招股书披露,杨宝庆家族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控制了94.77%的股份。但在IPO前夕,公司突然进行了一笔特别现金分红,总额高达6500万元,而公司2024年全年净利润也不过5940万元。这笔超出利润规模的现金分红引发市场侧目,被解读为控股股东在上市前“提前变现”。
无论出于资金需求还是风险对冲,这一举动说明,公司对于IPO带来的资金补给,有着很高的期待。尤其是在营收下滑、自有品牌尚未放量、市场不确定性仍在加剧的当下,借助上市通道获得资金、提升估值、打开品牌空间,几乎成为它能选的路径之一。
更现实的考量,来自窗口期的紧迫性。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活跃,对于制造型企业、传统耐用品类的容纳程度依然存在,尤其是头部券商如中金的保荐,能够给予其估值背书和通行证。而如果等到自有品牌在尚未突破之前、代工客户议价权持续恶化之后再上市,届时所面临的,可能是估值打折,甚至资本市场冷遇。乐欣不想错过这次港交所对中型制造企业仍保有耐心的窗口期,也不想等到未来品牌迟迟打不开局面而被贴上“没有成长性”的标签。
换句话说,眼下的它需要一场IPO,不仅是为了募资,更是为了讲出一个新故事。从代工到品牌,从幕后到台前,从低毛利的制造者,转型为掌握终端的价值拥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