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威海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主题是威海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海燕,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壮志,山东浩然特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铭,威海宝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毕见强,介绍威海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举措有关情况,围绕产业链创新发展和品牌打造等主题分享交流。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是我市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链之一,近年来威海市立足产业的既有优势,聚力打造优质产业生态、深化创新驱动,全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集群内共有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规上企业67家,成功跻身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之列,彰显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强抓企业筑根基。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坚持梯度培育、分类施策,构建企业九游娱乐成长金字塔格局,努力打造龙头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坚,创新型企业为基础的强企方阵。支持“链主”企业光威复材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引导浩然特塑、宝威新材料等骨干企业深耕专业领域、做大规模体量,培育光轩新材料等新兴企业加速成长,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1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品实现“海陆空天”军民两用领域的全覆盖。光威复材是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龙头企业之一,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碳纤维材料供应商;宝威新材料抢占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成为全球最大的货运无人机白鲸航线研发生产机翼壁板的供应商;碳纤维钓具本地配套率超80%,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60%以上。
强抓载体搭平台。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建成国内第一家政府性投资的碳纤维专业园区,配套研究院、产业化车间、专家公寓等基础设施30万平方米,打造集科研、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园区。引进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22家高端科研平台,吸聚拓展纤维等48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碳纤维产业园入选工信部2024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获评山东省数字经济园区。
强抓链条塑优势。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纳入全市10条标志性产业链培育体系,由市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出台支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政策措施,精准绘制产业链生态图谱,为配套协作、项目招商等提供信息支撑。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从原丝到碳纤维、预浸料、树脂材料、复材制品和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生产制造体系,具备从研发创新到装备制造和分析检测的全产业链保障支撑能力。
聚焦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平台赋能+企业主体”一体贯通的协同创新体系,建成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山东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15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业内龙头骨干企业先后承担重大新材料专项等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30余项,成功突破M65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500米/分干喷湿纺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国内领先,实现T1100级碳纤维产业化生产,高强高模碳纤维入选2024年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聚焦数智赋能,释放产业发展新活力。深入推进“智改数转”行动,聚焦企业改造难点痛点,系统开展“培训赋智、诊断赋能、标杆引路”活动,培育市级以上智能化项目11个,宝威新材料5G智能工厂入选全国名录。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深度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建设碳纤维省级“产业大脑”,汇集利用生产监测、仓储物流、创投融资等数据1.4万条,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数据驱动型“晨星工厂”8家。
聚焦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区域影响力。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引导企业主持制定《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国家标准,临港区碳纤维基地获评国家级“千企百城”商标品牌指导站,推进国内钓具行业首个区域品牌“威海钓具”集体商标成功注册,获评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5家企业获评省级以上质量标杆、山东制造·齐鲁精品。
强化育才聚智,创新支撑成效显著。依托各级人才工程,靶向引进培育专业人才,积极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引育生态,吸引人才资源向威海集聚。建立杜善义、俞建勇等4名院士领衔的顶尖智库,累计引进省级以上人才1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人。深化产九游娱乐才融合新模式,联合职业学院实施“订单式”技术人才培养,设立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为企业累计输送各类专业人才300余人。推动全省唯一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职称评审试点落地,拓宽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强化平台聚能,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牵头成立胶东经济圈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联盟、威海市碳纤维产业链联盟,举办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会议、土木工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发展大会等常态化品牌化的高能级对接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
强化要素保障,营商环境向优而进。完善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创新推出“惠企政策集成卡”,发放“企业家专享卡”,精准服务企业。整合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四大核心要素,建设全省首个碳纤维产业源网荷储试点项目,减轻企业用能成本。创新产业链金融辅导模式,设立威海港发股权投资基金等产业基金,搭建省级“金融管家”试点平台,引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恒丰银行等15家金融机构,以专业化金融护航企业发展。